中新網(wǎng)福建晉江5月30日電 (記者 孫虹 林春茵)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的梧林村是中國知名僑村,近年大推鄉(xiāng)村活化,不但從外村移建了八幢因原村落拆遷無處可棲的紅磚大厝,還由政府出資,重整古厝,活化為新的公共文化空間。
梧林僑批館即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一處。近日,中新網(wǎng)記者偕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、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和僑批收藏家黃清海一同前往探訪,感受僑鄉(xiāng)新貌。
吳金鵬介紹說,因為閩南方言把“信”讀成“批”,華僑寄回家鄉(xiāng)的信就稱“僑批”。通常華僑在寄信回家報平安時會附上一些錢,所以后來便將僑匯也稱為“僑批”。
僑批主要分布于福建、廣東僑鄉(xiāng)。2013年6月,僑批檔案入選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《世界記憶名錄》。據(jù)記載,從1898年晉江第一家僑批館設立至1935年,其間新開設的批信局就有34家,足見當時晉江與海外僑匯間的活躍程度。
梧林僑批館由菲律賓梧林籍僑胞蔡順意初建成于1938年。不過,這僑批館還未正式投入使用,就遭遇太平洋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僑路中斷,蔡順意遂將裝修款全數(shù)捐給祖國支援抗戰(zhàn),樓房則捐給村里做學堂。直至1984年村里新學校建成,才閑置下來。
站在這座閩南紅磚砌就的西班牙風格西式洋樓前,吳金鵬感慨說,上世紀水泥鐵釘都自南洋航運回鄉(xiāng),一座座小洋樓在晉江拔地而起,“成為梧林非常典型的僑村文化現(xiàn)象,也成為晉江這個僑鄉(xiāng)重要的文化影像!
“客居海外的華僑華人,把海外生活方式帶到家鄉(xiāng)來,成為一種集體意識!眳墙瘗i說,“他們就因此有了鄉(xiāng)愁!
如今,這棟因為戰(zhàn)火而停工的“僑批館”,在鄉(xiāng)村振興和文化復興大潮中,再續(xù)前緣。出生于1949年的“代書先生”姜建明,受邀把筆墨紙硯等家當都搬來,幫助游客體驗當年的“跨國兩地書”。
豎行書寫,措辭典雅,批封上地名人名均以英文寫就!皶x江人多往南洋去,越南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新加坡,很多街街巷巷的地名都在我心里!睘槿舜鷷蟀胼呑拥慕髡f,“很多僑眷坐我面前,從頭發(fā)烏青坐到頭發(fā)白白,都再見不到那個人,多少鄉(xiāng)愁啊。”
“僑批紙短,家國情長”。記者在僑批館中看到,既有熱血青年返國抗日的書信,有聯(lián)絡親人情感的家書,也有補貼家用的匯款憑證。
有兩封僑批,記錄了梧林游子蔡懷番和蔡懷紫堂兄弟合建宅邸“胸懷祖國”樓的經(jīng)過。信中交代在家鄉(xiāng)的妻子購買厝地以建房屋,后續(xù)又來信說明房屋建造細節(jié),并附上平面設計圖紙。
這棟取名為“胸懷祖國”的樓房建成于1953年,就位于梧林村中。而記者還注意到,另一棟取名“放眼世界”的洋樓,亦坐落于僑批館右側。
“這是當年海外鄉(xiāng)親報效桑梓的常態(tài)!秉S清海說,“僑批檔案是珍貴的民間草根文獻,也是海內外華人社會的百科全書!
站在僑批館二樓陽臺,梧林村紅磚大厝高翹的燕尾脊此起彼伏,西洋建筑錯落有致!把辔布,往往被解讀為燕歸巢,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心靈意象!眳墙瘗i說,閩南建筑文化與西歐、南洋碰撞融合在這里也可見一斑。
在吳金鵬看來,活化梧林僑批館有助于形成“鄉(xiāng)土共識”,“保護、活化好僑批館,意味著我們把鄉(xiāng)愁給留住了”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