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(wǎng)福建新聞正文

福安幔帳戲:一個人的掌上“戲班”

  一口道出千古事,十指弄成百萬兵;萬般妙計由在手,喜怒哀樂從一人。在福安,有這樣一個戲種,觀眾與戲臺之間的距離不到一米,僅憑一人就能撐起一場戲。

  近日,福安市唯一的幔帳戲老藝人雷伏團一邊擦拭布袋木偶,一邊陷入了沉思!斑@些跟了我大半輩子的老伙計們,從設計制作到登臺演出,有哪個不是傾注了我所有的心血!崩追鼒F說。

  百年淵源 盛極一時

  福安幔帳戲(即布袋木偶戲)于清朝光緒五年(1879年)從浙江平陽傳入,民國時期和20世紀50年代十分流行。幔帳戲在福安還有許多別名,如布袋戲、指頭戲、掌中戲、十不閑、扁擔戲、廳堂戲等,這一連串很有特色的名稱,揭示了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基本特點。藝人表演時將布袋狀的小木偶分別套在五個指頭上進行操作,根據(jù)劇情的需要,模擬所表演的角色行當。

  福安幔帳戲的音樂曲調(diào)和唱腔與平講戲相同,唱詞和道白則用本地方言,也可以用普通話,到畬村表演則改用畬語,因此非常大眾化,深受群眾的喜愛。其演出設備非常簡陋,一張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個幔帳足矣。所有的設備,包括樂器、布袋木偶只要一個箱子就全部裝下,一條扁擔就挑起一個“戲班”。

  幔帳戲的演出劇目大多采自明清白話章回小說和短篇小說,如《說唐》《說岳》《白蛇傳》《水滸傳》《七俠五義》《陳三娘》《錦香亭》等,一般藝人都能表演十多本戲,每本表演兩三個小時。這些劇目主要由藝人代代間口口相傳和藝人在表演中不斷加工創(chuàng)作而來。主要內(nèi)容一般通過俠義情仇的演繹、忠奸善惡的博弈,來宣教忠孝、仁義和懲惡揚善等,給觀眾灌輸善與惡概念的同時,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。

雷伏團展示幔帳戲技藝。
雷伏團展示幔帳戲技藝。

  “當時全福安大概有20多個幔帳戲藝人,在那個沒有電視、沒有網(wǎng)絡的年代,請師傅來村里演一場幔帳戲,成了農(nóng)村家庭過年過節(jié)最期待的娛樂活動!崩追鼒F說。

  苦練技藝 用心演繹

  今年九月九重陽節(jié),在福安市區(qū)七圣宮的幔帳戲演出不知勾起了多少戲迷的兒時記憶。臺上雷伏團用方言賣力演出,唱腔絲滑轉換,有說有唱,有文有武,表演形式獨樹一幟。臺下觀眾聽得津津有味,不時拍手叫好,三個小時的演出時間轉瞬即逝。

  幔帳戲是一出獨角戲,集吹、拉、彈、唱于一體,全靠藝人一個人在后臺手、腳、口并用。有著四十多年演出經(jīng)驗的雷伏團早已習慣了一個人的演出形式,大家看得越入迷,他演得越起勁。

  “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時,大人在生產(chǎn)隊勞動一天大約只有6毛錢收入,而幔帳戲演出一晚就能賺6塊錢!崩追鼒F說,1977年從寧德民族中學畢業(yè)后,他便拜幔帳戲大師龔家唐為師,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幔帳戲藝人。

  龔家唐對這個小弟子的培養(yǎng)十分用心,把所有的劇目都傳授給雷伏團。

  “那時候家里還要幫助干農(nóng)活,只要到農(nóng)閑時我就跟隨師父學習。70多個劇目,不分早晚,有時間就背誦,劇情首先要爛熟于心。還有最重要的手部動作,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姿態(tài),必須全部掌握!崩追鼒F說。

  小旦的婀娜多姿、老生的穩(wěn)重正貌、花臉的凜然威風、丑角的詼諧逗趣,每個木偶都有它的劇情與故事。三年的時間,雷伏團摸索出了大部分角色的特點,憑借著手指、手掌和手腕上的技巧,將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(xiàn)出來。

  1983年起,雷伏團開始活躍在閩東和浙南的廣大鄉(xiāng)村、各大文化活動上。每年50多場演出,場場觀眾爆滿。

  “給我一張桌子,我便能給你一出戲!崩追鼒F說,幔帳戲表演的不只是戲曲本身,如今福安僅剩自己一位幔帳戲藝人,身上已承載了太多責任。

  貼近生活 傳承不息

  更好地讓幔帳戲延綿后世、惠澤觀眾,成了雷伏團這些年來不斷努力的方向。為此,雷伏團不斷整理、挖掘幔帳戲傳統(tǒng)劇本,還以本地風土人情、農(nóng)村新人新事為素材,自己編排了數(shù)十個節(jié)目,獲省、市級各類榮譽。

  2016年,雷伏團開始主持幔帳戲非遺項目的申報,2017年該項目列入福安市級非遺項目,2022年列入寧德市級非遺項目。目前正在進行省級非遺項目的申報。

  2018年初,福安市曲藝協(xié)會成立,雷伏團任協(xié)會副主席,并負責協(xié)會幔帳戲藝術傳承中心的工作,堅持組織開展幔帳戲進校園、進村居、上舞臺等各種非遺展演活動。同年,福安市理論宣講文藝輕騎兵成立,雷伏團作為隊伍成員,經(jīng)常參加各種活動。新冠疫情期間還編排了以抗疫內(nèi)容為主的劇目,成效顯著,也擴大了幔帳戲的影響力。

  雷伏團還在抖音平臺分享自己的幔帳戲日常,吸引廣大網(wǎng)民加入學習幔帳戲的隊伍,其用戶名“走天下”就是他近些年弘揚幔帳戲歷程的生動詮釋。

  “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丟,還需要靠年輕人來接力。”雷伏團說。在他的努力下,近年來,幔帳戲逐步走進校園,走進企業(yè),走進村落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幔帳戲技藝傳承行列。(記者 莊嚴)